我的感觉是:我们必须在会议中加入更多“活动”元素,原因很简单——参会者需要。“活动”意味着什么呢■◆?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传统的会议有些拘谨、刻板,而◆■★“活动”则更多变化,更加活跃。
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,会议、展览、节庆、赛事◆★、演出等活动形态更多地以独立方式出现,且形式简单,体验性差。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,人们对于会议展览的诉求就开始发生变化,希望它们的效率更高,体验感更强。与此同时,人们也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来参加各种社交、旅游、文化、艺术、体育◆■◆■★、兴趣爱好等方面的“活动■◆”■★◆◆。
在我国■■◆,虽然大的“活动”类别可以包括会议、展览、节庆、赛事■★、演出等,但由于会议展览的业态特点太过突出,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很少会将会议展览纳入到“活动■★◆◆”的框架内去考虑。我们通常所说的“活动★★■★★”,指的是会议、展览之外的其他人类群体面对面的方式。不过★◆■■■,■◆★◆★“企业活动”(corporate event)这个词还是经常看见的,因为企业举办的面对面事项综合性太强,很难用会议展览来表达◆■。
二是融合性◆★■★★。不仅是会议◆★◆◆★★、展览相互融合,节庆、赛事◆◆■、演出等也都将呈现出融合的基本趋势。
三是教育。我们的会展学历教育也是过去那个时代的产物■★◆■★■,“会展专业◆★◆”,实际上是“展览专业◆★■★★”,■■■◆■“会议”方面的内容少,现代意义上的■★★★◆◆“活动”教育更是少得可怜■◆■◆。
其次是产业链各环节。会议展览产业链是由上游会议展览组织者◆★■■、客户等长期培养出来的,它们的专业性可能还不错■◆◆,说到融合◆■■★★■、创新■★◆,恐怕有点难。会议展览服务企业是这样,会议展览设施企业更是如此。
我好像能够理解,为什么发达国家更愿意使用“活动”(event)来涵盖会议、展览、节庆等一系列群体面对面的事件。现在看来★★■★,我们国家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。
关于event的汉语翻译,译成■■◆■◆★“活动◆★◆★■◆”更合适,而非“事件”★★◆★■,虽然它也有这个意思。
汉语的“活动◆★★★”有点笼统,而英语则相对细分一些:event■★,表示正式的、有一定规模的“活动”◆◆■,既包括会议★◆◆、展览、节庆、赛事、演出等典型的★■◆“活动★■■◆◆★”类型■★◆★,也包括你能够想象到的各类人群面对面的事件■★■■,比如社交★◆◆、聚会◆■◆★◆★、休闲娱乐、文化体育等;activity,表示小一些的“活动”,event里面的分项“活动”或者环节,也叫activity■◆■★★★。
面向未来,可以肯定的是,从“活动”的角度来看待会议■■★、展览★■■,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策划、运营管理、服务等工作,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■★◆★。所以就很愿意看见“活动策划人★■★”、“活动管理”、“活动公司”★◆★★★★、■★“活动产业”等概念在中国更多地被提及,被使用◆★。到了那个时候,“活动★■”参与者的感觉会更好★■■★,★◆◆■■“活动”从业者的职业价值也会更高,我们苦苦追求的所谓“国际化”,距离也许会更近★◆★◆◆。返回搜狐■■■,查看更多
专业性与融合性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◆■★。面对这种趋势,我们目前还存在很多挑战★★★■■:
作为一个会议策划人,我觉得我组织的会议越来越像是一场综合性的“活动”(event),而非一般意义上的“会议★■◆★★”(meeting)。不仅如此,根据我的观察★■◆◆◆★,更多的会议开始突破传统范式,具备“活动”特征■★★◆■■。而且与此同时,各种主题的★■“活动”不断涌现★◆★◆,包括私人的、公众的★★■★◆◆,文化艺术的、体育赛事的,规模达到数万人的,小到几个人几十人的◆★,地方的◆★■■◆★、全国的、国际的■■◆■★◆,等等,不胜枚举■■。为什么会议开始“活动化■◆◆◆★★”?为什么◆★◆■■“活动★■◆★★◆”开始深入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?会议展览与“活动”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?为什么社会经济发展起来之后■★◆“活动”会★■■★◆■“突然”增多?未来中国的会议展览业会变成啥样子◆■★■◆★?
首先是会议展览组织者。我国很多协会、企业的负责人都是一步步从过去走过来的,他们心目中的会议展览都有着相对固定的样式,要让他们做出大的调整还有一定的难度。
前段时间到上海参加“活动管理之父”Joe Goldblatt 的新书发布活动,让我有机会更加靠近“活动”,并再次思考◆◆◆■◆“活动★★★◆◆”及其与会议展览之间的关系■◆■。
一是专业性。会议◆■★、展览■★◆■、节庆、赛事、演出等主要活动形态,其专业特性仍将保持并继续发展。